◇政府通过构建规则框架提供稳定预期,市场依托需求与资本激活资源效能,推动融合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跃迁
◇顶层设计把握战略方向,基层创新激活在地价值并对顶层设计形成反馈、推动优化,推动文旅融合向深发展
◇以资源为根基、以创新为引擎,打破要素壁垒,构建共生共融的生态系统
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,对于拉动经济增长、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、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。
当前,文旅融合正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,从资源简单叠加到业态深度融合,从单一景区打造到全域生态构建,融合的内涵与外延持续拓展。实践表明,各地文旅融合已走出一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紧密结合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紧密结合、资源驱动与创新驱动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,围绕“机制基础—实践路径—动力引擎”的闭环逻辑,持续进阶。
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双轮驱动
夜幕下的大雁塔前,观看水舞灯光秀的游客们仰头惊叹:“这也太美了!”不远处大唐不夜城的灯笼映红街道,糖画摊主老李边忙活边笑:“周末就没停过。”这是陕西西安联手企业盘活千年文脉的火热图景。
文旅融合的深化,本质上是“有形之手”与“无形之手”的同频共振。政府通过构建规则框架提供稳定预期,市场依托需求与资本激活资源效能,推动融合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跃迁。
制度融合筑牢“有形”保障。文旅融合需要跨部门整合与跨区域协调,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完善、标准体系构建、跨域协同创新三维发力,提供稳定规则与高效治理支撑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政策法规持续完善,形成覆盖全面的融合标准框架。国家层面以“系统性政策+精细化标准”引导转型,如《国内旅游提升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围绕加强国内旅游宣传推广、丰富优质旅游供给、改善旅游消费体验、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等9个方面,提出30项主要任务;新版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》提出游览服务、文旅融合、旅游安全、智慧旅游、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要求;《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指南》规范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的技术要求与管理框架。
地方层面聚焦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浙江出台《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(2023-2027年)》,配套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“文化基因激活工程”等专项行动;四川将文旅产业链纳入“建圈强链”重点产业链,加快出台支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看来,这种“国家定方向+地方定路径”的体系,兼顾战略统一与实践灵活。
针对跨区域治理矛盾,政府通过统一规则、联动治理破解难题。2024年初,闽赣联合建立旅游投诉处理跨区域协作机制,统一标准、共享资源、联合处置,至今年初已处理投诉5521件,挽回损失417.42万元。
更深层突破在于常态化协同替代临时合作。近日,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杭州签署《长三角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共建备忘录》,以数据共享、技术整合为突破口,推动区域文旅服务一体化升级。成渝文旅一卡通整合川渝两地60余家景区,门票总权益价值超10000元,持卡游客在1年内可免景区门票游览。制度型开放打破区域壁垒,为资源要素流动扫清障碍。
市场激活释放“无形”动能。市场是文旅融合的核心驱动力。需求侧的结构性升级牵引供给创新,资本驱动的产业融合重构价值链,二者共同推动文旅资源向高附加值、高体验感领域流动,形成供需互促、产业共生的良性循环。
消费者需求的迭代升级正在重塑文旅产业逻辑。宋瑞表示,当前文旅消费已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,从“看风景”转向“品文化”,从“被动接收”转向“主动参与”。这种变化具体表现为两大趋势:
一是文化IP激活在地资源。现象级内容成为文旅引流的“超级入口”。如爆款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因大量使用山西古建筑元素,带动2024年山西相关景区客流量显著增长,当地文旅部门顺势推出“跟着悟空游山西”主题线路,将虚拟IP转化为实体消费;河南卫视“中国节日”系列节目走红后,“唐宫夜宴”“洛神水赋”等IP衍生出沉浸式演艺或展览,河南博物院参观火爆。
二是场景消费牵引跨域流动。演唱会、音乐节等“情绪消费”成为文旅融合新场景。2024年周杰伦“嘉年华”演唱会在海口举办期间,带动当地酒店预订量和餐饮消费显著增长,实现“一场演出激活一座城”;成都草莓音乐节吸引跨城观众占比超过50%,衍生出“音乐节+熊猫基地+宽窄巷子”的组合线路,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明显增加。宋瑞认为,这种“文化活动—旅游消费—城市品牌”的传导链条,凸显了需求侧对产业的拉动作用。
资本的深度介入正在打破文旅产业的“边界限制”。横向跨界融合呈现“文旅+”与“+文旅”双向渗透,“文旅+农业”催生田园综合体,“文旅+体育”推动赛事旅游,“文旅+康养”形成特色产品……
纵向产业链延伸实现价值倍增。头部企业通过IP运营延伸产业链,如故宫文创从纪念品销售升级为“IP授权+内容生产”,营收持续实现突破;敦煌研究院“数字供养人”、“古乐重声”音乐会等数字文创产品吸引数千万用户关注。据统计,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销售收入达34.28亿元,同比增长63.7%。
市场驱动使文旅产业边界加速消融,多元共生生态逐步形成。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.14万亿元,比2020年增长37.7%;规上文化企业7.8万家,比2020年增加1.3万家。
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上下联动
在河南洛阳,龙门石窟、隋唐大运河遗址为游客带来黄河文明沉浸式体验,一场美轮美奂的《寻迹洛神赋》全息演艺更是圈粉无数。在陕西延安,滚烫的红色基因与壮美的壶口瀑布被打包成“黄河壶口+革命旧址”研学游,沿线村子民宿经济火速升温。这些亮眼成绩单背后,是《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》确定文旅融合赋能流域发展基调,更是沿黄九省(区)联手建立规划共绘、资源共享、市场共建机制。
顶层设计是文旅融合的“导航系统”,各地通过政策体系化构建、法规动态化适配,为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行动指南。
国家层面以“五年规划”为统领,明确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《“十四五”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》首次将“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”列为独立章节,明确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的核心路径,划定国家文化公园、非遗传承体验设施、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等重点领域,提出文化、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的量化目标。各地“十四五”文旅规划也普遍将融合指标纳入考核体系,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推进格局。
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将“文旅深度融合”列为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,提出“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”的核心方向。面向“十五五”,宋瑞建议,系统谋划“十四五”成效总结与“十五五”任务部署,加快出台“‘十五五’时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”。
从法治建设看,受访专家认为,当前文旅领域法规体系已覆盖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链条,但部分条款存在“碎片化”“滞后性”问题。例如,文物保护法与旅游法在“文物活化利用”条款上存在衔接空白,部分博物馆“景区化”改造可能面临政策障碍。为此,他们建议加快修订相关法规,明确文物活化的边界条件与激励措施,为基层实践提供法治保障。
基层实践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创新引擎。各地通过文化转译、技术赋能、资源活化,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可感知、可体验的文旅产品,让融合发展“接地气、有生气”。
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化解读,构建沉浸式叙事场域,是基层创新的核心路径。类似实践在各地涌现: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将评弹艺术融入“夜游”场景,游客纷纷驻足倾听用吴侬软语演绎的《白蛇传》选段,显著拉动夜间消费;福建泉州蟳埔村通过“簪花围体验+海洋文化讲解”,让传统渔村成为网红打卡地,带动村民人均收入增长和周边民宿预订量上升。
以数字化手段重构旅游服务系统,是基层创新的“技术引擎”。河北唐山河头老街构建“一中心、四平台”智慧架构,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客流密度、设备运行状态,瞬时客流超预警人数时自动启动分流预案;通过智能服务平台,游客扫码即可获取AR导览、非遗预约、投诉一键响应等服务,缩短平均等待时长;营销推广则通过抖音、小红书等渠道发布“剧情化短视频”,实现“为一个景区,赴一座城”的引流效应。
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的动态适配,离不开“反馈—优化”的桥梁作用。基层创新在落地中暴露的痛点,为政策修订提供现实依据。如良渚古城等遗址曾因遗址保护与游客体验的平衡难题,推动国家文物局修订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》;而基层探索的成功经验,则通过“典型引路”上升为国家标准,福建武夷山等景区的智慧管理平台建设,被纳入《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指南》。
在受访专家看来,顶层设计把握战略方向,基层创新激活在地价值并对顶层设计形成反馈、推动优化,这种闭环机制实现“宏观政策落地生根、微观实践开花结果”的协同效应,推动文旅融合向深发展。
资源驱动与创新驱动动力协同
山西平遥古城玩出新花样。AR技术打造“时光机”,游客沉浸式玩转晋商票号、镖局;AI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建筑状态预警,延长古城核心区建筑修复周期;周边村民则通过“游在古城,住在古村”的旅游模式,实现增收致富,形成了资源活化、创新赋能、利益共享的文旅融合生态圈。
文旅融合的深化,以资源为根基、以创新为引擎,打破要素壁垒,构建共生共融的生态系统。
资源是文旅融合的“根与魂”。各地通过静态资源动态化、传统文化当代化、稀缺资源永续化,将分散的文化遗产、非遗技艺等转化为可体验、可消费的旅游产品,实现保护与开发的价值共赢。
传统文旅资源开发多停留在“隔着玻璃看”的展示阶段,而资源驱动的核心在于活化转译。“‘文物游’‘博物馆游’的兴起,标志着资源融合从单一展示向沉浸体验升级。”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说。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.9亿人次,举办陈列展览4.3万个、教育活动51.1万场。故宫“数字文物库”上线100多万件文物,游客可通过AR技术“拆解”文物结构,让静态文物变为“会说话的历史”。
传统文化当代化的关键是“转译”——用当代语言讲传统故事,以年轻视角激活文化基因。福建莆田利用数据库、3D建模、VR/AR、区块链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对妈祖文化进行采集、存储、展示和传播,在中华妈祖数字馆中,通过数字魔方、光影艺术、互动投影等技术,重现千年祭典和海上丝路场景,增强沉浸式体验,让千年信仰焕发新活力。
数字技术为资源保护与展示提供新范式。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,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,212个洞窟空间结构、45身彩塑、16大遗址三维重建,50000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,构建500TB“数字敦煌”资源库,实现文化遗产“数字永生”。
创新是破解融合深层梗阻的关键钥匙。当前,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文旅产业。体验端,黄山“智慧大脑”缩短高峰期游客等待时间;管理端,采用智能监测的文物险情响应速度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;保护端,云冈石窟已实现80%的洞窟全数字化保全,采集精度突破至0.03毫米。
机制创新则通过制度设计协调政府、企业、居民、游客利益,实现多元价值平衡。刚性约束划底线,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日接待量不超3000人次,确保遗址完整性;柔性激励促参与,国有景区“三权分置”改革通过所有权、管理权、经营权分离,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景区运营,提升投资效率,创造就业岗位;共建共享聚合力,云南元阳梯田“村民入股+分红”模式,带动人均收入增长。
既深挖文化底蕴,又激活产业动能,文旅融合从资源叠加向价值共生跃升。2024年,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1510亿元,同比增长6.0%;国内居民出游56.2亿人次,同比增长14.8%。
面向“十五五”,文旅融合需强化政策牵引、深化跨域协作、培育国际主体、完善资源机制,在保护优先前提下推动文化资源活化,提升产品文化品位与精神价值,在更大范围、更深层次、更高水平上持续推进。这既是文旅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,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旅融合的持久动力。(来源网络,侵删)
